顯示具有 閱讀筆記-理財、生活、自我提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筆記-理財、生活、自我提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閱讀筆記-人生路引@從一本書汲取28個人生智慧】

 【閱讀筆記-人生路引@從一本書汲取28個人生智慧】

雙11的時候趁折扣一口氣買下好多想看的書,楊斯培醫師的人生路引也在其中。
.
這本書閱讀起來能產生許多共鳴,尤其當曾閱讀過的書籍出現在某個篇章時,腦中會不斷浮現當時閱讀的想法,「對!!我也這麼覺得!」這句話會不斷在心中暗暗驚呼,原來不同時空的人看了同一本書居然能引發共鳴,也說明了人的「素質」或「


智力水準」並非全然天生,透過後天的提升,從心態轉移,是可以逐漸改變的。
.
當閱讀到楊醫師對於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與成功有約》的心得時,有關「關注圈 VS 影響圈」的問題,我跟先生說:太神奇了,當初看這本書時我也曾對美國私立大學校務基金發展感到驚奇,也因此思考過如果大樓管委會的管理基金可以投入0050或VT、VTI等ETF,那未來社區管理費是否會源源不絕,最後我們不用再繳管理費就會有足夠的基金因應社區事務,又或者常讓警察機關捉襟見肘的破案獎勵金、慰問金來源,若能建立一個健全的基金投入管道,讓各單位不用再藉由向民間機構(警友會)籌措費用資應,是否執法能更無所顧慮,這些都是閱讀該書的感想。
.
沒想到楊醫生在書中已將「關注圈VS影響圈」做了另一個詮釋...
.
我們應該積極培養自己成為影響圈的那類人,避免持續成為關注圈的人,什麼事情操之在我,什麼事情窮盡畢生精力也難逆轉,才是我們必須費心的所在。
.
誠如書摘所述的這幾段話:
「面對無法快轉或倒退的人生時鐘,…….轉化28本經典好書的智慧,幫助你在人生關卡中找到方法活下來,而且活得好。」
所有的困境,閱讀中都有解,而這本書,也將幫助你愈讀愈清明,把最佳版本的自己給活出來!


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0626?utm_source=www&utm_medium=share&utm_content=copy&utm_campaign=product&utm_term=0010870626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閱讀筆記-暑假閱讀書籍彙整@阿甘投資法、華倫老師存股系列、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


往年寒、暑假都是帶著孩子出國旅行,今年受疫情影響,整個暑假都在台灣各地旅遊,旅行期間我習慣帶著一本書,有時我們停留在溪邊,孩子開心的戲水挖沙,我就靜靜地在一旁看書陪伴他們度過一個下午,因為希望多花點時間陪孩子成長上,回家之後也不太碰電腦,因此這段時間雖然持續的閱讀,但花較少心思寫心得分享,下星期就開學了,孩子也準備收心,抽個空簡短紀錄這兩個月看過書籍及心得,有部分書籍圖書館的電子書已經可以借閱到了,省錢一點不需花錢購買點點手指就可以借到手囉!

 

阿甘投資法:不看盤、不選股、不挑買點也能穩穩賺

闕又上老師再一次的力作,書中維持闕老師一貫風格大力倡導指數投資,全書一直可以感受到闕老師迫切想改善年輕人低薪狀況的心情,舉了許多例子跟換算方式告訴讀者,參與整體股票市場的成長,賺得平均報酬你就可以打敗一半的人,考量到投資人並非人人都能參與美國股市,折衷的提出0050的操作方法給投資人做參考,並反覆舉例做映證,其實我自己從投入美股到現在,真的很能體會闕老師說的參與VOO的成長是甚麼感覺,我的持股不多,主力是VTBNDVOO及部分市政債,另外基於個人喜好配置了部分個股(VISAPGKO),多數時候我不太理會我的美股帳戶,但至今他帶給的是穩定的成長及持續向上的指數報酬,因此如果你想佛系理財取得市場平均報酬的話,闕老師這本書值得推薦入手。


華倫老師存股系列 養對股票存千萬

近幾年存股當道,各家爭鳴,各有各的擁護者,甚至派別之間開始互相攻擊,我個人認為理財方式沒有孰優孰劣,每個人的投資背景不同,本錢也不同,最簡單最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因此我比較傾向於廣泛閱讀,藉由多接觸不同觀點慢慢讓自己的觀念更佳清晰,這本書是本名周文偉的華倫老師今年新作,相信投資人對他應該不陌生,而早在他出第一本書時我就曾經入手,當年正是存股開始盛行的一年,誠如作者在書中所述第一本書時提到的部分持股目前仍是他的持股,中華食、櫻花、花仙子..等,如果當初認為他的方式適合你也跟著持有的話我認為目前投資績效真的不差,這本書中針對投資人的心理層面及觀念層面做了許多說明,另外也是作者針對目前手中持股的概況分析,整體來說內容仍是值得一讀的。


※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


老實說我還是很不喜歡這本書的中文書名,英文書名是Millionaire Teacher: The Nine Rules of Wealth You Should Have Learned in School(百萬身價教師:9個在學校就該學的致富守則),英文書名在語意上較中文書名符合內文一些,中文書名則是賣相較佳。不過不論書名為何,都不減這本書的價值,整體而言,我覺得這是本值得閱讀的投資理財書,高中教師的薪水並不符合我們對於富人的定義,但他如何能夠創造出超過台幣三千萬的身價?作者從九個守則中,告訴讀者投資理財路上要做什麼正確的事,避免犯什麼樣的錯,以想要致富的方式來消費,及早投資且不要中斷,用很簡單的方式(指數投資)就能打造穩定現金流,指數投資在這幾年很盛行,但或許是這方式太簡單了,相對的能持之以恆的人就少了,如果你真的無瑕看顧個股,也無暇管市場波動,我認為這是最簡單的方式就能獲取市場平均報酬。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閱讀筆記-45歲學存股,股利年領200萬@投資永遠不嫌晚的最佳典範


先說這本書比較適合完全想建立理財基礎觀念的人閱讀,也很適合還在猶豫自己現在投資會不會太晚的人閱讀。
如果你在投資上已專研一段時間,閱讀這本書對你應該毫無困難,甚至書中的理財觀點對你而言可能已是老生常談了。
 
其實這本書的標題,一開始並不吸引我,有一陣子我對於坊間理財書籍一開頭都用
幾年賺幾萬為標題有點反感,不知是否出版社覺得這種標題才能吸引更多想靠投資獲利的讀者,但我個人覺得這類標題很容易讓初學者誤以為理財很簡單,因此我通常會將這類書籍當作是「同一本書」來看待。
 
閱讀這類書其實很快,因為它們都有類似的架構,也就是用歸納法得出投資成功的道理,首先作者會花1/3章節說自己的故事,接著說投資初期的錯誤經驗,最後因為過去經驗讓作者得出投資成功的關鍵,因此我會快速翻過目錄後再決定是否花時間閱讀,我認為歸納法的書籍並不適合每個人,別人的成功故事不一定適合你,每個人遇到的機會、運氣甚至投資心理狀態都不同,要複製很難,重點應該放在看完這類個人理財故事後能從中分析自己的優、缺點,擷取書中值得參考且適合自己方式去實踐,這樣才不會陷入短期獲利迷思中。
 
要說這本書跟其他個人理財故事不同之處,應該在於作者謝士英是在年近半百才開始學習投資,在46歲以前對於投資一竅不通,對於退休的危機感源自45歲正在學校擔任教職的他,看到許多同事已到退休之年卻不敢退休的窘境,才開始憂心自己退休後的生計,尋找不用靠勞力的生財管道,早期他的投資方法是把賺來的錢,交給退休的爸爸「炒股票」,但後來卻發現爸爸辛苦「炒」了近5年,最後卻是不賺也不賠,甚至最後還將他持股成本很低的股票賣掉,根本是在浪費時間。


作者描述退休危機感的這段故事,讓我回想之前閱讀Taleb所著的反脆弱一書的想法,公務員是社會上很多人覺得穩定無風險的工作,但其實是非常脆弱的工作,如果哪一天政府宣布破產或者無法再以同樣所得替代率給予退休公務員福利後,一個50歲突然被政府宣告沒有退休金的公務員,可能比一位計程車司機在社會上更沒有競爭力。
 
在經歷了短進殺出的投資生活,最後作者鎖定「存股」的策略,並且因為愛喝咖啡,所以將自己的存的股票比喻成咖啡園,用種樹原則持續存好股票,錢(開花結果)會不斷長大!
 
要能種出健康的咖啡園,關鍵的因素只有兩個:

第一,專挑好公司長期持有。

第二,等候好價錢買進。
 
作者提到自己從工作上的接觸以及生活上的觀察買進好公司的過程,其實跟我自己目前選股的方式很類似,我很習慣觀察生活中使用的產品及接觸的事物去看有沒有適合的投資標的,我認為只有親身接觸跟感受過,才能在產業還沒被看見的時候用極低的價格買入,因此讀者若看到作者持股的成本,應該會覺得天啊!這種股價要等到何時才有機會買到(作者在2003SARS肆虐台灣時,用9.5元買入統一),因此想複製作者持股已經不可能了,我們能學習的是多觀察及掌握生活周遭事物,然後持續運用「種樹模式」去經營自己的農場,相信時間拉長,想要存出千萬元的退休金或年年領上百萬元的股息當生活費,都不是難事。
 
作者回顧自己存成長股的經驗指出,投資的效果一開始都不太明顯,但至少撐過3年,財富就會明顯增加,長期下來從股市獲取穩定生活費就越來越不困難了。
 
我認為這是許多看到標題而買書的人要認清的事實,投資一開始都很慢,有時會慢到懷疑自己這樣的方式是否有效率,過程中還會不斷受到短線操作快速獲利的誘惑,如果覺得自己要放棄時,一定要提醒自己「慢慢來比較快」這句話。


二寶媽回想自己大學剛畢業時也是超迷戀短線投資,喜歡賺快錢,買飆股,買進幾天後賣出,覺得獲利就是這麼簡單,更瞧不起父親說的每年5%殖利率的標的,最後繞了一大圈,才發現自己浪費寶貴的時間也耗費大量精神,甚至會希望時光能倒流,在22歲那年就懂得開始存0050,也才能體會父親當年耳提面命的說「慢慢來比較快」這句話的真諦。


如果你還在遲疑現在才開始買股現在才開始投資是否太晚,相信謝士英的故事可以告訴你,投資永遠不嫌晚,及早開始並持續堅持,就有機會。
 

我45歲學存股,股利年領200萬:投資晚鳥退休教師教你「咖啡園存股法」,讓股市變成你的搖錢樹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閱讀筆記-好懂秒懂的財務思維課@從簡單案例建構財商基礎知識



這本書號稱文理系看得懂、商學系終於通,透過24堂財務基礎章節,每個章節用簡單易懂的比喻告訴讀者日常生活都要懂的財務思維。

 
作者郝旭烈(郝哥),一開始在台積電擔任工程師,後來轉任財務經理,接著再到力晶半導體、淡馬錫擔任財務主管職。從工程師跨足到財務;從半導體產業跨足金融業、創投業,將一家公司財報拆解成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讓讀者從簡單幾個面向快速評估一家公司的好壞。
 
在閱讀這本書時並沒有太大的障礙,可以很愉悅又快速的理解書中的案例,可能因為自己剛學財報時是從很艱澀的財報教科書讀起,現在看這類書籍反而容易上手,但我反而推薦完全沒有財報閱讀基礎的讀者從這類書籍看起,可以先對財務分析有初步概念,建立起分析一家公司良莠最基礎的思維後,再有興趣才去細看每家公司的財報內容,否則一開始會被財報嚇死。
 
而財報類教科書有個好處是講解得非常詳細,但也比較難理解,畢竟若不是財商本科,對於一些專有名詞會很陌生,當書中一堆營益率、周轉率、毛利率、備供出售等名詞不斷冒出來時,三張表對照著看很容易暈頭,然後就放棄了。


 
因為財報太難懶得看,只好說服自己:”這家公司那麼大,應該不會出事吧那麼多人都買進了,我應該不會那麼衰踩到地雷吧達人也買了跟著他應該不會出錯


 
奇怪的是人們平日購物都會多比較,看價錢、看材質、看產地、看CP值,審慎確定後才入手,但在買入公司股票時卻又讓自己不明不白的買進?這不是很矛盾嗎?

 
這本書從衡量財務價值三個重點出發,串聯每個小案例跟讀者解說才報顯現數字的重要性,整本書強調一家好公司的判斷重點在於是否有足夠的現金跟盈餘,這一點跟著名投資大師彼得林區的投資價值觀不謀而合,對彼得林區而言,投資股票不看大盤,不研究技術分析,最重要的是公司的基本面,「盈餘」和「資產」是最重要。


 
除了強調盈餘跟現金外,作者提到稅率對於公司跟個人的財務累積,也是重大的影響因素,書中解說個人戶和公司戶所得稅率的差別很值得讀者思考,一般人的綜合所得稅額是以(總收入*稅率)下去換算,而公司戶則是以(總收入-費用*稅率)下去計算,這一來一往,年收入一樣多的公司戶跟個體戶,兩人所需繳的稅卻天差地遠,也難怪很多個人工作室跟SOHO族要成立公司了,這種合法節稅的方式對於個人財務的累積有很大的影響,但卻也是一般老百姓最容易忽略的。


 
全書不僅幫助讀者對於財務報表數字更加清楚定義外,也幫助我們用公司經營的角度思考生活周遭的財務運作,扭轉我們的理財思維,包含借貸是否一定不好?薄利多銷更能作為跟孩子交流分享的好工具,重點是簡單易懂,十分推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049


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閱讀筆記-從小就該知道的金錢觀@適合父母與子女的理財啟蒙書




這週購入的新書,全書簡潔易懂,大概可以用半天時間看完。


作者三浦康司,是日本兒童競爭力養成協會代表理事,在日本推動了Kid’s Money School,與全日本志同道合夥伴一同提倡「兒童競爭力養成教育」活動,目的是希望以「知識即財富,無知為負債」為信念,教導育兒中的家長學習理財、教養、購屋、溝通等知識。


有追蹤我粉絲頁的網友應該都知道,二寶出生我就幫兩個孩子開好證券戶,讓他們從小就開始進行複利實踐,現在大寶已經小一了,他也知道自己有多少股票,我也會帶他去換股東會禮物,讓他知道他的股票生了多少利息給他,讓他有實際持有的感覺。

大寶有時候還會問我今年配了多少利息,有增加就很開心,因此我會跟他談到貨幣的概念,前陣子我們提到通貨膨脹,也聊到利息這些名詞,我發現小孩子其實比我們對貨幣及金錢的運作更有興趣,在給孩子零用錢之前,我希望他們能更了解每一塊錢的重要性以及面對未來無形貨幣該有的財務觀念,我認為這將是父母給孩子一輩子最棒禮物。
 
這個學期我已經開始嘗試讓大寶去全聯買菜,讓他了解金錢支付的過程及商品買賣模式,有時候他會問我同樣是白菜為何有兩種價格,這時候就是父母對孩子講解生產過程如何影響最後價格的好機會了。
 
如同作者所述,未來我們的世界會朝向無形貨幣發展(也就是塑膠貨幣),孩子對於金錢的感覺會越來越薄弱,手中沒有實際拿錢的感覺會覺得父母刷卡換取貨物的過程很輕鬆,但這其實是很嚴重的事情,未來必定會進入無形貨幣的時代,在這之前即早建立孩子正確的財務觀念勢在必行。
 
這本書從深入淺出,藉由與孩子談基本金錢觀來討論零用錢的給予,再談到交易結構讓孩子了解每一次購買過程都包含對每一個生產環節的感謝,另外作者對於貨幣支付類型及以匯率來教導孩子宏觀世界觀那一個章節我覺得很有趣,作者在子女小時候會用美金給孩子當作零用錢,書中談到二女兒跟爸爸提起姐姐用很差的日圓匯率跟她換美金的過程及女兒後來用匯率賺零用錢的方式,讓我印象很深刻,過去我們帶二寶出國時都會特別跟他們提到這次旅行國家的錢幣,另外也會談到台幣的1元可以換該國的多少錢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匯率的基礎了,希望未來有機會也可以來試試看用美元當零用錢讓二寶體驗在匯率好時換回台幣的感受^^
 
一直覺得我們這代的父母很幸運,有機會接觸到親子理財的觀念,在我的父母那個年代,坊間不可能出現談親子理財的書籍,那個年代的父母只重視孩子的IQ,也就是課業表現,覺得孩子只需要讀好書就好,但現實社會其實是用金錢所堆砌出來的,這些都要等到孩子成場畢業後才能親自體會,我很慶幸我的父親在我小時候就一直跟我談投資的觀念,可惜少時意氣風發,覺得父親很囉唆,幸好父親的話語如餘音繞樑般已牢牢記在腦海裡,讓長大的我還有點理財觀念,如果你也希望幫助孩子從小培養財商FQ(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簡寫成FQ)觀念,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閱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869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閱讀筆記-漫步華爾街的10條投資金律@經理人不告訴你,但投資前一定要知道的事



這本書是由投資經典《漫步華爾街》作者柏頓‧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所著,作者因應編輯要求將經典書籍中的觀念濃縮成本書10條金律。

如果你在閱讀《漫步華爾街》時感到吃力(這本書對於投資新手來說確實比較難入手),建議可以此書開始作為你進入市場前觀念建立的投資書,書中的建議都是理財不可缺少的部分,先掌握才能進一步評估風險,為投資打下好的基礎。

因為中美文化差異,讀者可能會發現作者在書中提到許多在儲蓄管道及節稅方式並不適用臺灣,但幸好中文編輯在文末會提供我國類似狀況作說明,也讓本書也更貼近台灣投資環境。

二寶媽花了周末一天時間很輕鬆的閱讀完,將心得整理如下:

投資前的準備

作者在用前4個金律的篇幅講述「投資」之前,應該先建立的理財工作,這也點出目前投資人最常見的盲點,投資人往往一股腦跳進股市想賺大錢,但卻忘了先建立良好的基礎,因此作者認為投資之前,除了「先開除你的投資顧問」、「認識投資類別」,以及「風險與報酬的關係」外,應該先從下列基礎做起:

1、開始儲蓄並且養成儲蓄習慣:儲蓄金額不在大小,及早開始儲蓄你才能早一步實現複利,要知道要靠投資賺大錢是不可能的,穩定儲蓄才是投資的基石,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沒錢,無法投資,但作者認為,錢是可以省出來,書中教投資人分析想要跟需要的方式也是市面上多數理財書籍殷殷教誨的教條,二寶媽在去年搬家時更深切體悟,人生有90%的物品都是我們不需要的,在清掉好多東西送人後目前買東西都一次到位了。

2、手上應該有足夠的現金:世事難料,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因此務必準備至少6個月的緊急預備現金,以備不時之需,要保有現金又保有利息的方式很多,作者以美國401K帳戶為例子解釋如何儲蓄又不被扣稅的方式,雖然這個方式不適合台灣,但二寶媽建議投資人可以將自己的現金以1萬為單位分批定存在銀行內,這樣解約時只需一次解掉1筆不會影響利息的方式來作緊急預備金的配置,目前我自己也是這樣作,你可以觀察銀行2年期跟1年期定存利率決定每一筆緊急預備金如何拆及如何存。

開始投資時應有的認識與心態

1、投資人應該先了解自己的風險屬性,才能知道自己適合哪種資產配置,年輕人因為有時間優勢因此投入股票的比例可以較高,但退休人士卻不然,衡量自己能承受多少風險,適合怎麼樣的投資方式在開始投資才不會失去原則損害自己的資產。

2、分散風險與節稅:作者提出的股債分配是目前最基本分散風險的概念,另外持有指數型基金可以協助我們分散風險,當投資標的越廣所承受的風險就可以減少,這裡我認為一般投資人可以將金錢分配在全球指數型基金及全球債券基金上作分配,這是最簡單的方式,也省去選股的煩惱。

3、減少投資費用支出:這已經算是指數投資最基本的觀念了,目前市售主動型基金因為追求超額報酬,常需要換股或者頻繁進出,但相關手續費往往吃掉報酬,唯有長期持有降低費用支出才能有穩定的報酬。

4、對市場保持謙卑:我們應該對於市場上所有的預測保持謙卑,任何理財專家或者財經媒體對於市場的評估都要保持懷疑的態度,唯有謙卑面對市場才有機會獲得市場平均獲利。

5、運用「指數型基金」的投資組合「分散風險」、「降低費用」、「不用選股與擇時」的簡單規劃財務,投資人才能安享生活。

6、投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投資人要知道有時候我們只是運氣好而不是選股能力好,因此偶而績效贏過市場時竊過度自信、從眾、迴避損失及其他心理陷阱,讓會自己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本書可以提供經歷崩盤後希望重振旗鼓的投資人,修正個人理財迷失方向,找到終身適用緩慢致富的投資方針。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閱讀筆記-化繁為簡的逆思投資@從行為著手改善投資過程



這本書一樣是利用Hyread電子書在新北市立圖書館借的


作者:陳志彥,是臉書副總裁的理財日誌版主,也是阿爾發金融科技總經理,之前PG財經筆記作者蔡至誠在離開警職後就是進入阿爾發金融科技任職。

陳志彥因過去曾任花旗銀行集團副總裁、台新銀行財富管理副總經理、法商巴黎銀行副總裁,在銀行、證券投資擁有20多年學術基礎及實戰經驗,接觸許多我們所不知的金融市場,也深覺多數人誤解金融市場的特性,沒培養正確的投資觀念,導致陷入不斷虧損的困局,決定以投資行為為主軸撰寫此書,希望散戶投資人能重新反思自己的投資行為,並應用在生活其他層面,獲得更好人生。

市場難以預測,過多訊息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書中的每個章節幾乎都提到投資人習慣對市場進行預測,包含理財專家、財經專家、華爾街分析師等大家都喜歡預測!

但長久以來金融市場其實是難以捉模的
也因此讓大眾認為投資需要繁複的計算方式,且需要時時汲取市場資訊。
我們不知不覺會很相信專業的分析師的建議,也會相信新聞的數據以及每日財經訊息。

作者在書中指出,許多媒體記者因為趕稿的關係,常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財經新聞,在欠缺思考及研究不足的狀況下所下的結論,其實不適合拿來當作投資建議。

市場其實常常存在沒有因果關係的相關。
譬如近期美國新冠肺炎人數激增,公司行號歇業頻傳,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也增加,但美股經歷暴跌暴漲後在46日當天飆漲1,600點,這些數據不是應該帶來股市大跌嗎?但為何近期又飆漲?這就是沒有相關性的因果關係。

媒體為了吸引觀眾標題總是要把不相關的因果串起來,譬如因美股昨日暴跌導致今天台股開盤暴跌這樣才有新聞的效應。

然而過多的財經訊息都會影響你的決策;有時候這些因素並沒有因果關係。

法人機構的買超賣超,有時是因應法人每月績效結算的操作過程,法人的資金大短線操作獲利後就會作績效的結算,這些行為跟長期投資者不同。

然而我們往往會受到買賣超及媒體標題影響作出錯誤的決策。

金融市場本質是不確定的,別相信媒體專家的預測


作者提到投資並不完全是一門科學,它會影響的外在因素太多了。
因此人們其實無法在事前正確描述事件發生機率。
(簡單的問個實務問題,這次疫情會到何時?誰能預測正確呢?先前媒體說到了夏天疫情會穩定,但現在夏天快到了疫情卻沒又穩定下來,美國一開始大意輕忽後來卻瘋狂引爆,在這之前美國國內財經專家有誰預測的到美股會因此大跌??)

任何專業的分析師可以針對客觀狀況評估未來走勢,但打包票的保證一定會如何發生的話語我們都應該存疑。

花很多時間去分析及關注市場,對於我們的
投資績效並無幫助

我們只能選擇獲勝率較高的方式去做資產配置跟個股的選擇,因為即使是深思熟慮採取的行動也會失敗,草率決定的過程偶而還會有亮麗的成績。

投資是機率問題,有時候是運氣而非能力


但作者強調:「隨著深思熟慮的次數越多,必定能降低風險的發生,因此投資人應該多關注方法及過程,而不是結果

回想過去我也曾犯過類似錯誤,至今仍深自警惕自己不要再犯。

「20196月我將持有許久的兆豐金在接近30元賣出只參與了3次配息。」

偶然一次我看了近期仍很紅的理財節目單身行不行,那集節目邀請理財達人來賓分享運用兆豐金進行波段操作的方式,來賓的操作的理由是兆豐金長期股性牛皮,股價一直都在22元至29元區間,除息前賣掉除息後買回來,賺的比配息多還不用扣稅,因此那位來賓表示,只要漲過29元他就賣,回到低於23元就買回來,過去幾年他都是如此操作,當時聽完覺得挺有道理,沒有考量到市場無法預測,因此20196月那時兆豐金快漲破30元,我自認股價快創歷史新高了,於是全數賣出,心想等著他除權息後買回,但那次的賣出讓我很後悔,因為後來股價就漲破30元沒回頭,而除息後也沒有回頭,我因此錯過後續豐厚1.7元配息及股價的成長。

檢討那次的決策過程
1、我沒有做第二層思考,當理財達人以過去數據作為分析時,並沒有質疑市場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規律。
2、受財經節目及媒體影響,興起賺價差的念頭,忘了當初持有兆豐金的初衷是長期投資而非短進短出。
3、經過評估的公司配息穩健,長期殖利率都在6%以上,又在公司陷入低迷(當年兆豐金因涉及捲入美國洗錢案,又因為慶腹案風波)買入,持股成本在23左右,跟理財達人不同,應該長期持有不需受股價起伏影響決策。

這也應證了市場變動時我們總是會聽到很多聲音,這些聲音左右了我們的心情也影響決策

投資人會想是否應該在市場變動時將自己資產做一些調整,但正如作者所書的通常在市場變動的時候做的決策有99%是錯的」


簡單的規則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在環境


投資最重要的是”方法簡單,商品簡單,過程簡單”!
巴菲特曾說:「投資獲利很簡單,但卻很難做到。」

關鍵字在於簡單,因此投資人必須避開下列錯誤的行為:

1、一味地追求高投資報酬
2、聽取市場小道消息
3、靠短線操作來賺錢
4、追逐市場熱門的投資產品(賭徒謬誤)
5、往下攤平價格下跌的股票
6、高估自己的能力去猜測市場的漲跌
7、集中投資在少數的金融商品或股票上
8、沒有做好資產配置
9、頻繁查看金融市場的價格變動或自己的投資績效

投資不需要是天才或是懂複雜數學公式,需要就是專注在一個簡單的規則上面。


作者建議投資人應運用簡單的投資組合作資產配置,以股債配置為原則針對自己的年齡作調整,平衡後再配置,投資人追求的應該是滿足感(獲取市場的平均報酬)的投資績效而非最大化(獲取最高報酬)的投資績效。

最後,作者建議從「閱讀」吸收廣泛的知識,尤其過去發生過的金融重大事件的歷史,從事件中學習並檢討如何避免再犯,才能有效面對未來的挑戰。

閱讀是對自己最便宜的投資


我認為年輕人在學投資前應該先避免砸錢去上昂貴的理財課,把所有經典書籍都讀一輪後,先了解投資的遊戲規則跟市場定義,這樣去聽理財課時才能聽出講者的盲點,也才知道市場是否真如演講者所說的那麼容易掌握。


作者的粉絲專頁副總裁的理財日誌